从澶渊退辽到客死雷州,北宋救时宰相寇准的晚景为何如此凄凉

北宋名相寇准:一位刚直不阿的救时宰相

在中国历史上,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:他十九岁就高中进士,三十岁便位列副相,在北宋存亡之际力挽狂澜,却因性格刚直两度被贬,最终客死他乡。他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,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救时宰相。

一、少年得志的官场新星

公元961年,寇准出生在陕西渭南的一个书香门第。这个家族可不简单,先祖曾在西周担任司寇要职,父亲寇湘更是后晋时期的进士。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中,天资聪颖的寇准从小就展现出过人才华。十四岁能作诗,十五岁精通《春秋》,堪称北宋版的神童。

980年,年仅十九岁的寇准参加科举考试。当时太宗皇帝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不喜录用年轻进士。有人劝他虚报年龄,他却说:我刚刚踏上仕途,怎能欺骗皇上?正是这份难得的诚实打动了太宗,破格录用了他。

二、直言敢谏的朝堂新秀

初入官场的寇准从基层做起,先后在巴东、成安等地担任知县。凭借出色的政绩,他很快被调入中央,历任盐铁判官、枢密直学士等要职。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,是他那耿直敢言的作风。

有一次在朝堂上,寇准的谏言惹得太宗勃然大怒,起身就要退朝。谁知寇准竟一把拉住皇帝的衣角,非要让皇帝听完他的意见。这出人意料的一幕,反倒让太宗对他的刚直赞赏有加,称赞他堪比唐太宗时的名臣魏征。

展开剩余55%

三、澶渊之盟的缔造者

1004年,43岁的寇准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。当时辽国20万大军南下,直逼澶州(今河南濮阳),距离北宋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。朝中大臣纷纷主张迁都避难,唯有寇准力排众议,坚决主张抵抗。

在他的坚持下,原本怯战的宋真宗勉强同意御驾亲征。当皇帝的车驾出现在澶州城头时,宋军士气大振。寇准更是在城头镇定自若地下棋饮酒,指挥若定。最终,宋军因补给困难主动求和,双方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。

这个合约虽然每年要给辽国30万岁币,却换来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真宗本打算给辽国100万岁币,是寇准暗中嘱咐谈判代表不得超过30万,否则就要他的脑袋。

四、两度罢相的政治悲剧

澶渊之盟后,寇准的声望达到顶峰,但也招来了政敌的嫉恨。以王钦若为首的反对派不断在真宗面前进谗言,导致寇准在1006年被贬出京城。

十一年后,虽然寇准再度拜相,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丝毫未改。他当众训斥谄媚的权臣丁谓,又得罪了干政的刘皇后。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再次落败,被贬到遥远的雷州(今广东湛江)。

五、岭南余晖与历史评价

在雷州任上,年过六旬的寇准依然勤政爱民。他传播中原文化,兴修水利,深受当地百姓爱戴。1023年,这位传奇宰相在任所病逝,享年62岁。直到十年后,宋仁宗才为他平反昭雪。

纵观寇准一生,他既是力挽狂澜的救国英雄,又是刚直不阿的政治家。正如他的同僚王旦所言:寇准想让人们感念他的恩惠,又想让人们畏惧他的威严,这都是为官者应该避免的。正是这种刚直的性格,成就了他的功业,也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。

发布于:天津市